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科研动态
科研动态
潮间带Echinolittorina属滨螺细胞质苹果酸脱氢酶高温耐受机制的研究
近日,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iology 杂志刊登了我实验室董云伟教授团队的研究成果Heat-resistant cytosolic malate dehydrogenases (cMDHs) of thermophilicintertidal snails (genus Echinolittorina) : protei...
发表于:2017年06月06日
Volcanic ash stimulates growth of marine autotrophic and heterotrophic microorganisms
Abstract: Volcanic eruptions are considered to be some of the most important events affecting local and global ecosystems and climate. An increasing body of research has been concerned with discernin...
发表于:2017年06月05日
董云伟教授课题组在《英国皇家学会会刊B辑:生物科学》发表论文
2017年5月3日,董云伟教授课题组与美国东北大学、斯坦福大学和香港大学研究者合作在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Biological Sciences期刊发表题为"Untangling the roles of microclimate, behavior and phy...
发表于:2017年05月10日
西北太平洋边缘海上层水体微微型真核生物丰富种与稀少种子群落差异性分布模式
自然界典型微生物群落一般由少量丰富种和大量稀少种构成。丰富种基于丰度优势,通常在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中起重要作用,历来被认为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逐渐揭示出海洋微生...
发表于:2017年05月03日
王克坚、高坤山国重自主课题研究成果在PLoS ONE发表
高坤山、王克坚教授两个课题组在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研究课题的支持下,联合开展了海洋酸化生理与分子响应的研究,以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 CCMA 106,分离于南海)为材料,运用抑制...
发表于:2017年04月06日
大洋与近岸硅藻对碳酸盐系统日变化及CO2浓度升高的光生理学响应
近岸水域,与外海或大洋相比,生物生产力高,生物同化与异化作用导致明显的pH昼夜变化。这种碳酸盐化学的昼夜变化,与全球海洋酸化相比,可能对生物产生更明显的影响。为此,研究海水碳酸盐系统振荡及其条件下的海洋...
发表于:2017年01月06日
九龙江口间隙水交换和海底地下水排放的溶解物质:基于224Ra/228Th不平衡法的新认识
间隙水交换(Pore water Exchange, PEX)和海底地下水排放(Submarine Groundwater Discharge, SGD)是河口和近岸区域海底与水体生态系统之间溶解物质(如溶解无机碳、营养盐和痕量金属等)交换的两个主要过程。两者发生的...
发表于:2016年12月14日
氮限制条件下颗石藻(大洋球石藻)对不同氮源和光强的生理学响应
大洋球石藻(Gephyrocapsa oceanica)是一种具有代表性的钙化浮游植物(颗石藻类),进行光合作用的同时,通过钙化作用合成碳酸质的外壳,在海洋碳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大洋海域,浮游植物的生长受限于营养盐;而...
发表于:2016年11月18日
长期海水酸化对硅藻(三角褐指藻)生长及光合生理的影响
硅藻作为水域初级生产力的主要贡献者,在全球碳及硅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迄今,海洋酸化对硅藻及其它浮游植物类群影响的报道,大都基于短期实验。短期酸化研究的结果,对理解细胞响应海洋酸化及相关...
发表于:2016年11月03日
凌峰论坛第五十五讲:陆架海与河口动力学及数值模拟
Lingfeng Forum #55: Dynamics and Modeling of Shelf Seas and Estuaries Convener: Zhiyu Liu Time: Sep 16,...
发表于:2016年09月0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