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jor opportunities for deep-sea research of geological, hydrothermal, and biological processes at global mid-ocean ridges
主讲:Dr. Lin Jian
时间:7月8日 09:00-10:20
地点:曾呈奎楼(海洋楼)A-114
详细信息:
林间现任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Woods Hole Oceanographic Institution)资深研究员,麻省理工学院-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研究生联合项目(MIT/WHOI Joint Program in Oceanography and Ocean Engineering)教授。2007年当选美国地质学会会士(Fellow),同年当选国际大洋中脊地球与生命科学综合研究组织主席。
1977年从福建福州一中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981年获郭沫若奖学金。1982年获地球物理学士学位。1988年获美国布朗大学地球物理博士学位。1989年在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获美国卡尔彼泊(Charles E. Culpeper)基金会青年科学家奖。
他从事全球海洋地球物理和地震学研究,参与和领导了多国在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及南中国海的科学考察十二次。在国际科学杂志上发表合作论文近百篇,包括《自然》、《科学》、《地质》、《地球物理研究》、《地球与行星科学通讯》、《美国地震学会杂志》等。根据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的统计,过去十年林间是被引用次数最多的地震学者之一。他与合作者Geoffrey King、Ross Stein的一篇论文是过去十年被引用次数最多的论文。
林间于2005年共同领导中国“大洋一号”科考船首次环球考察,任太平洋及印度洋合作航段美方首席科学家(新华社报导,人民日报采访)。2007年他再次在“大洋一号”印度洋合作航段上任美方领队,共同领导世界上首次在超慢速扩张的西南印度洋海岭上发现火山热液喷口和深海极端条件下生命现象(Oceanus报导),并为中国首次发现了海底活动热液喷口。
他长期任美国地质调查局加州(Menlo Park)地震研究部的访问科学家。曾任南加州地震研究中心首批访问学者,法国巴黎大学访问教授,美国《地球物理研究》杂志副编辑及地球物理学会专著编辑,国际中国地球科学促进会主席,中国《科学通讯》杂志海外特邀编辑,美国及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评委,北京大学兼职博士指导教授,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咨询顾问。
林间出生于离地震频发的宝岛台湾一水之隔的福州。父亲曾向年幼的林间介绍,家中那盏灯剧烈摇晃,是因为台湾发生了大地震。1970年代中期,地震此起彼伏,整个中国都陷入不同寻常的恐慌之中——林间在学校成了地震观测志愿者。当时,他用日记记录了一口废井的水位变化、大地轻微震动及倾斜,然后打电话向当地的地震台汇报。童年时的业余爱好成为林间此后地震研究生涯的起点。
研究领域(美国国家地质勘探局USGS网站上的页面):
http://quake.wr.usgs.gov/research/deformation/modeling/people/jlin.html
中文页面(中科大):
http://www.ustcif.org/news/?id=127
有关唐山地震促使林间教授开始研究地震的文章(Oceanus):
http://128.128.76.85/oceanus/viewArticle.do?id=2202&archives=tr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