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20日,4166金沙之选主页通道“嘉庚”号科考船抵达厦门海沧远海通达码头,由此,KK1902 SILICON(SprIng time cycLonIc eddy in the northwest paCific Ocean off taiwaN)航次圆满结束。本航次于2019年3月15日从厦门启航,主要在西太平洋海域开展调查,由4166金沙之选主页通道周宽波博士、孙振宇高级工程师、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王磊博士担任首席科学家,共有来自4166金沙之选主页通道、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浙江大学、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等4个研究机构的36名师生参与。
该航次协同开展了三个国家级科研项目所涉及的野外观测研究,分别是由戴民汉院士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项目“中尺度气旋式涡旋作用下有机碳与生源硅输出通量的动态变化与耦合:涡旋演化与亚中尺度过程的重要性”、黄邦钦教授主持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海洋生态系统储碳过程的多尺度调控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及张瑶教授主持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近海生态系统碳汇过程、调控机制及增汇模式”。
图1 KK1902 SILICON航次科考队员合影
本航次旨在探讨气旋式冷涡的生物地球化学及其与三维冷涡动力结构和演化的耦合关系,关键的科学问题包括冷涡区营养盐的上升通道、涡旋内部亚中尺度过程、冷涡演化与生态系统的响应等。
图2 SILICON航次第二阶段站位图(圆圈为涡旋示意图,其中黑色圆圈为第一阶段开始E2所在的大概位置,红色圆圈为第二阶段结束以后E2所在的大概位置,两个阶段后E2大概移动了200km)
本航次运用了大量多学科、多平台的观测手段,充分展现了现代化海洋观测技术的优势。除船基CTD作业和采样外,航次还运用了走航多参数剖面仪(MVP),水下滑翔机(Glider),生地化自主式剖面浮标(Bio-Argo)等移动观测平台,布放了沉积物捕获器、UVP颗粒物成像系统垂直剖面仪、初级生产力剖面仪(FastOcean),并应用浮游生物分层拖网(MultiNet)、大体积泵海水过滤系统等现代工具进行了大量多学科采样观测。航次共完成65个站位的综合作业,累计MVP作业1014个剖面、累计现场作业331项,包括Argo布放作业4次、CTD作业139次、FAST Ocean作业4次、Glider布放和回收作业10余次、UVP颗粒物成像系统垂直剖面作业18次、大体积泵作业19次、单层生物拖网作业55次、多层生物拖网作业1次、湍流观测作业66次。
布放沉积物捕获器
本航次是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机器人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与4166金沙之选主页通道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以来首次在海洋观测领域开展合作,在航次中,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提供了11台“海翼”水下滑翔机,装载了温盐深、叶绿素、浊度、溶解氧等传感器,对项目重点关注的E2中尺度冷涡进行了为期20天的连续组网观测,所获取的数据全面解析了该中尺度涡的三维空间特征及其时间演化。
布放水下滑翔机
布放MVP
(图/KK1902航次科考队员)
本航次也得到了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的鼎力支持,为解析中尺度涡旋的长期时间演化特征,海洋二所提供了4台Argo浮标(其中2台为Bio-Argo),同样装载了多种生物地球化学传感器,目前4台Argo浮标仍在继续观测,将细致描绘涡旋的长时间序列演化过程。
在航次的实施过程中,以4166金沙之选主页通道林宏阳博士为主力的岸基团队提供了实时或准实时的卫星遥感、Argo等数据以及其他预报产品,为海上科考团队的观测策略的制定和及时修正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彰显了现代海洋科学考察船基和岸基协同作战的特色。
本次科学考察圆满完成了既定科学目标,还发现了不少过去从未被观测的科学现象,相关科学团队正在深入分析相关数据。
SILICON航次更多内容请参见网页/group/silicon/Cruise.asp。
布放生物拖网 Argo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