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厦门国际海洋周的系列活动之一,“第二届海底观测科学大会”于2014年11月8-10日在4166金沙之选主页通道科学艺术中心召开。此次大会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和4166金沙之选主页通道主办,由4166金沙之选主页通道(http:/)牵头承办。
目前,我国对海洋科学研究的重视和支持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力度,海洋科学的发展正值千载难逢的黄金时期。按《国家海洋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部署,在“十二五”期间应“深化深海探测技术研究,发展海洋观测技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突破一批海洋生态和动力环境观测核心技术,加快推进海底观测网技术发展”,以此“完善海底观测等多种手段相结合的海洋灾害立体观测网,提高海洋灾害观测能力。” 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员苏纪兰强调,“国家海底长期科学观测系统”项目作为国家“十二五”期间优先安排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已获得发改委立项,本次“海底观测科学大会”为该项目的启动做了深入研讨和技术储备。
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汪品先表示,“第一届海底观测科学大会”已于2012年11月在同济大学成功举办;该系列大会代表了中国海洋科学发展到新阶段,即已从海面作短期“考察”发展到在海洋内部做长期“观测”的革命性变化;该大会创造的平台,使得中国深海观测科学立足于国际海洋科学的前沿,实现了与国外该领域科学家同台竞技的可能;“第二届海底观测科学大会”上,科学家与技术人员共同探讨的主题增多,交流效果显著,为科学与技术的相辅相成提供了契机。汪院士还希望该系列会议能继续举办下去,成为我国海洋科学领域的重要会议之一。
本次大会吸引了许多国内外海洋科学界的专家学者前来参会,共有来自66个海洋科研单位(其中57个国内单位、9个海外单位)285人注册参会,其中包含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4人、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1人。大会共计收到170余份摘要,其中安排77个口头报告,76个展板报告。参会代表在海洋动力过程、海洋沉积过程及海底地形、海洋生物与生态过程、海洋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海底极端环境、海底地球物理及井下观测、深海自主式观测平台与生物/化学传感技术、海底观测网络关键技术与海上试验场等八个专题方向进行了研讨。
会议还就国内与国外海洋观测科学发展现状、科学家与工程师之间如何建立更好的协作关系等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参会代表纷纷表达了对本次会议的肯定评价,也就未来如何更好地组织该系列会议等提出了建议;并初步确定第三届会议将在中国海洋大学举办。
欢迎您访问会议网站,获取详细信息:http:/conference/seafloo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