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华生教授再获殊荣——曾呈奎海洋科技奖突出成就奖
11月4日,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在青岛召开。11月6日,在大会闭幕式上,第二届“曾呈奎海洋科技奖”评选结果正式揭晓,我实验室洪华生教授获第二届“曾呈奎海洋科技奖”突出成就奖。
“曾呈奎海洋科技奖”是我国首个以海洋科学家命名的科技奖项,主要面向中国海洋科技工作者及对中国海洋科学做出突出贡献的外籍专家,旨在继承、开拓和发展中国卓越科学家曾呈奎在海洋科技领域开创的事业,鼓励中青年海洋科技工作者热爱海洋科技事业,勇攀科学高峰。“曾呈奎海洋科技奖” 由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设立,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具体承办,2008年经科技部国家奖励办公室批准,每两年评选一次。其中,设突出成就奖2名,青年科技奖5名。
此次评选,是经同行专家通信评议、评审委员会评审、公示、奖励委员会审议批准,最终评选出来的,共评出突出成就奖2名和青年科技奖3名。洪华生教授就是其中一位获得突出成就奖殊荣的教授,另一位是中科院海洋所费修绠研究员。
洪华生教授获奖事迹简介
洪华生教授于1984年获美国罗德岛大学博士学位后谢绝一切挽留,回到了4166金沙之选主页通道,成为中国海洋学界第一位回国服务的海洋学女博士。回国后致力于开拓海洋生物地球化学这一新兴交叉学科,在台湾海峡及其毗邻海域生源要素、痕量有机物的海洋生物地球化学与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系统性的、创造性、应用性的研究成果:
揭示亚热带海洋上升流生态系统生物地球化学变化规律及其对环境变动的响应机制,尤其是年际变动与ENSO事件的关联,为全球气候变化在中国海区域响应提供典型实例,出版我国首部近海渔场上升流生态系研究专著,2011年综合多年来台湾海峡研究成果,在国际知名的海洋领域期刊Contient Shelf Research上发表台湾海峡上升流专刊。研究成果分别获1995年国家科学进步三等奖和2007年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担任首席科学家,领导和设计“十五”国家863计划 “台湾海峡及毗邻海域海洋动力环境立体监测系统”福建示范区重大专项实施方案,组织团队突破遥感和模型关键技术,为海洋科学技术服务于海洋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提供了示范;融合多学科交叉学术思想,建立长期观测研究平台,系统研究了在气候变化和人为干扰下碳氮磷及有机物从流域-河口-近海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和生态效应,为地方海洋和海岸带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研究成果分别获1999年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2004和2008年福建省科学技术二等奖。
此外,洪华生教授还勇担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重任,以其学识和人品为我国海洋科学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竭尽全力。1995年创建4166金沙之选主页通道环境海洋学博士点,至今已培养博士生近四十名,为国家海洋事业发展输送了生力军;1996年组建4166金沙之选主页通道海洋与环境学院;1995年创建的海洋环境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已于2005年成为获批建设的我国首批两个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之一,如今科研实力与国际接轨。作为实验室的创始人,洪华生还曾任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核心计划全球联合海洋通量研究(JGOFS)科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海洋科学委员会主席,国际海洋科学委员会副主席等,为我国海洋事业走向区域和国际合作作出了特别贡献。近三十载的持续研究和努力拼搏,迄今已在国内一级及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57篇,其中被SCI收录139篇,ISTP收录38篇,EI收录68篇;有关论著被SCI他引一千四百余次;出版学术专著4部、编著3部;获国家、省部级奖项8项。
大海,潮起潮落,生生不息。洪华生也如同大海一样,永不停息地追求着大海的梦想。“只要认准目标,坚持不懈的拼搏,才能在人生道路上有所作为,使梦想变成现实”,这是洪华生对她所热爱的海洋事业始终所坚持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