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科学普及
科学普及

跟着厦大学海洋丨厦大蔡明刚教授公开课《微塑料的味道:一只鱼的表白》

2021/07/15点击次数:


70.8海洋体实验室

113E7



山的那边,是海



“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想

——山的那边是什么?

妈妈说,是海~”


或许西部地区的孩子未曾见过海洋,

但他们从未停止渴望。



海洋图书馆播撒“蓝色种子”


20448

图片来自中国海洋发展基金会


为了帮助他们实现海洋梦,自2017年起,中国海洋发展基金会在贵州、江西、四川、湖南等13个省份捐建27座“海洋图书馆”。基金会还定期举办海洋夏令营,海洋知识竞赛等活动,帮助同学们认识海洋。迄今,已有8.14万余名学生受益。这次,中国海洋发展基金会携手70.8海洋媒体实验室发起“山海相连乘风破浪”海洋科学直播公开课,让同学们与科学家面对面交流,感受海洋魅力。

这一次直播课,我们将带领大家一同来认识海洋垃圾微塑料。


2C18E

图片来源:上海亿角鲸海洋研究中心



微塑料,去哪了?



29FBD

图片来源:

Martin,2019;Katija et al., 2017;Cole et al., 2013



微塑料来源广泛,人们平常使用的塑料产品经过磨损、光照等作用就会生成微塑料。其肉眼不可见却又无处不在,也被称为海洋中的PM2.5。 目前科学家已在海洋、淡水、土壤、大气等各类环境中发现了微塑料的存在。鱼类、鸟类的肠道也不可避免地检测出了微塑料。

那么,人体中是否也存在微塑料?我们应当怎样减少海洋中的微塑料?有什么新的技术,能更加高效地捕获海洋塑料垃圾么?


1CD48




蔡教授让你猜猜

我们吃了多少微塑料?


35CB8

蔡明刚

4166金沙之选主页通道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第三、第五次北极科考队员,带领团队先后10多次深入南、北极,研究海域涉及中国近海、全球大洋及两极地区,开展海洋污染研究。同时,他也是一名青少年科技传播者和科普特约撰稿人,是知名节目《科学队长》主讲人、福建省闽江科学传播学者,上海科普大讲堂主讲人、厦门演武小学科技团团长。


微塑料去哪儿了?海洋垃圾又该如何捕获?9月14日,中国海洋发展基金会携手70.8海洋媒体实验室发起了山海相连乘风破浪海洋科学直播公开课。4166金沙之选主页通道教授、博士生导师蔡明刚,为陕西榆林横山中学的师生及网友们在线解密微塑料。公开课通过微博、一直播、微信看点平台同步直播,吸引了近12万网友观看,微博相关话题阅读量超73万。



陕西榆林横山中学的师生在线观看海洋科学公开课




“在黑暗的海洋里,有非常美丽的生物,但同样我们也可以看到,在生物之外,还有其它的塑料垃圾。”蔡老师通过一段视频,将话题引入海洋中的塑料垃圾。 


“如果我们把自己想像成一条鱼,我从水底下往上看,这个时候,你发现什么呢?我上面居然有这么多塑料垃圾。”


随着人类塑料的快速增长,据预测,到 2050 年,全球海洋塑料垃圾的数量将超过鱼类,成为海洋中“人口”最多的住户。

“今天我给大家介绍一个新的名词,叫做海洋的微塑料,我们把它称为海洋的PM2.5。” 


一般学术界将其定义为<5毫米 尺寸的塑料颗粒。其主要来源有两种:初生微塑料和次生微塑料。


初生微塑料的意思是,粒径小于5 毫米的人造工业产品。如牙膏中的塑料微珠,就是初生微塑料的典型代表。


和塑料有关的次生微塑料,由大的塑料垃圾碎片化而成。简单说就是,大家用的塑料制品,自然分解后,成了微塑料。


F47C

图片来源:COMPLEX、B-MAGAthanasios Valavanidis


“你没有看到,不等于它不存在。”作为直径小于5微米的塑料垃圾,微塑料以其体积小的优势“无声无息”地渗入到了海洋的各个角落。

 


微塑料有什么危害?


  无处不在的微塑料会产生怎样的危害呢?蔡老师从对生物的危害、对生态的危害以及对人体的危害三方面展开讲述。

  “吃下一个大颗粒,你可能会觉得不舒服,但是当你吃下去的是只有5毫米这么小的微塑料时,我们很难会立刻产生什么不良反应”。鱼是如此,人也同样。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已摄入大量的微塑料,“一个人一生(79年)会吃掉20公斤的微塑料,相当于两袋10kg的面粉。”微塑料对人体的危害主要体现在,其暴露途径包括摄食、呼吸和皮肤接触。尺寸效应、氧化胁迫和炎症反应是微塑料对人体产生毒性的主要原因。炎症可能会导致人体产生肿瘤。微塑料会破坏人体的免疫功能和神经系统。


2C324

图片来源:Prata et al., 2020, STOTEN


  “因为很小,微塑料可能会被小生物吃进去,通过食物链传递,进入我们的体内。因为小,表面积大,可以吸附金属农药等有机污染物质。”蔡老师形象地讲解道,“微塑料就像小船一样,它可以载着大量微生物,这个时候可以形成微型生物群落,向其他生物传递,通过食物链被富集,就可能造成生物入侵而影响生态系统。”

荧光标记的微塑料颗粒穿过浮游生物体内

(来源:Plymouth Marine Laboratory)


  蔡老师结合自身的科研经历,向我们讲述了有关微塑料的两个小故事——

  在南海科研中,一开始使用较大孔径的实验设备,没有在南海发现任何微塑料。

  “真的是0吗?”蔡老师及其团队转而使用孔径更小的检测设备,结果发现——微塑料以小粒径(0.02——0.3mm)的形态广泛分布南海。“大概在几年前,在北极的冰雪里面,微塑料第一次被检测出来。”这意味着随着全球变暖不断加剧,冰川的融化将会让更多的微塑料释放到环境中来。随着极地冰川的不断融化,将有越来越多的微塑料被释放出来。



科学家是如何用现代技术

捕获海洋垃圾?


  “我们的微塑料研究尽管开展的时间并不长,但是中国的微塑料研究,已在全世界,走向一个比较领先的地位。”蔡老师说,目前我国微塑料的研究已经扩展到了海洋生物、河口生态系统、海湾生态系统甚至极地生态系统。但同时蔡老师也指出,微塑料的检测和研究,才刚刚拉开帷幕。

  塑料垃圾已经遍布全球。那么,当前有什么方法能高效地清理吗?

  蔡老师向我们展示了在厦门海域运行的海漂垃圾监测及预测系统。

  该系统由4166金沙之选主页通道海洋监测与信息服务中心研发。科研团队通过长期的观测、监测,掌握了九龙江涨落潮期间,当地海漂垃圾的行径规律。依托这些研究,构建相应的模型,并以此预测海漂垃圾的行径路线。当地的环卫部门再根据这些预测路线的指导,精准打捞垃圾。

16E8F


  这样的技术对其他地区塑料垃圾的监测与治理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课堂结尾,蔡老师告诉大家,微塑料虽小,但可能造成的危害巨大,我们能做的就是从源头减少塑料排放。在不影响正常生活情况下,合理有限使用塑料,这才是减少海洋生态系统塑料压力的根本措施。